樊奕看着这情景,再结合刚刚听到身边三人之前的谈论,心中顿时有种不好的预感。
朱文宣好似看出他脸色不大好,安慰道:“别紧张,跟着我在旁边看着便是。”
樊奕轻声道谢,隐下想打退堂鼓的念头。
他不能这样没出息,就算那渣男真的在,也不会在意自己这样一个无名小卒。更何况,据他观察,聚在这里的才子们,相貌出众之人不说占了半数,十多个也是有的,依季兰殊的秉性,恐怕此时早已有了新的目标。
朱文宣领着他,与李瑞安几人一同踏上了台阶,走进望江亭。
站立着的书生正在作诗:“碧江映山色,秋风催雁归。”
另一位立刻接上:“归鸟振高翅,霜染枝上白。”
他们每念出一句,坐着的人立刻奋笔疾书,将之记录下来。
人群中立刻传出一片诸如“才思敏捷”之类的赞好声。
站在朱文宣身边的书生,正是他的好友,见状便悄声道:“此次以‘秋’为题,文宣兄,这可是你大展伸手的好时机啊!看见没,楚王爷也来了,要是能入了他的眼,以后的路必定会平坦顺遂!”
朱文宣谢过友人提点,没有立刻看向如众星拱月般的那一处焦点,而是转头看向一边的樊奕。
樊奕一踏进望江亭,就看到坐在主位上的季兰殊。今日的季兰殊头戴白玉冠,一身白龙鱼服,矜贵优雅中又透着风流不羁。他正侧着头,由旁边跪着的少年将手中剥好的葡萄送进他的嘴中。
樊奕只看了一眼就垂下眼帘,他面无表情地想:真是狗改不了吃屎。
听到朱文宣轻声说:“我们先看看,暂且不急。”他点点头,心中正有此意。
时间不知不觉流逝,亭中大部分人都以‘秋’为题作了诗,其中不乏一些文采斐然之作,即使不上场,光在一边听着,都有种受益匪浅之感。
然而让众人失望的是,楚王爷并未对在场之人投以过多关注,偶尔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佳句,不过也就赞了句“好诗。”罢了。
似是有些听烦了,等人作完了诗,他立刻手一摆,道:“各位想必还未到园中游玩一番,本王就不打扰你们的雅兴,随意去逛逛吧。”
说着扫了众人一圈,视线在路过低着头的樊奕时,他微不可察地停留片刻,又若无其事地移开目光。
众才子们齐声道:“谢王爷体恤,尔等告退。”然后纷纷走出望江亭。
朱文宣和樊奕也随着人群慢慢往外走,不知是不是错觉,他忽然背上一寒,总觉得背后有道视线冷冷的盯着自己。
朱文宣不由得又加快脚步,带着樊奕往亭边的小道走去。
两人顺着小路,去了红树林。
因是深秋,枫树上的叶子红如烈火,微风一过,便簌簌作响,放眼望去,整座山都呈现着一片热烈的红。
两人看着这难得一见的景致,不由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之处。
朱文宣边走边问樊奕:“世叔去后,你可曾静心温书?你虽在童试上取得好成绩,但乡试毕竟不同与童试。考的不会再是简单的四书五经,你可有把握?”
樊奕听出他的话中之意,问道:“不知兄长可有好提议?”
朱文宣沉yin半晌,道:“我父亲在学问上,虽稍逊世叔一筹,但教导你却足以。你愿不愿意与我一起,跟着我父亲念书?”
樊奕笑道:“若是能得到朱世叔指点,乃奕之幸。只是奕家中贫寒,为了生计,奕答应了镇上一户人家,带他家孙儿读书启蒙。若是朱世叔对此事介意,奕恐怕无缘……”
朱文宣摆手道:“这是小事,只要不耽误你自己的学业,父亲并不是不知变通之人。”
樊奕闻言,真心实意地给他行了一礼,道:“多谢兄长!还请兄长为我在世叔前美言几句。”
朱文宣爽朗笑道:“我可是很看好你啊!你是我们镇的秀才里,年纪最小的一位,还是第一!将来必定也能考中!”
樊奕被夸得脸红,刚要自谦,不想旁侧里响起一道戏虐的声音:
“哦?童试第一?让我瞧瞧,你有什么过人之处。”
两人朝来人看去,只见一位手执纸扇,身穿直缀的青年站在他们不远处。青年脸上的轻视与傲慢丝毫不掩,他说:“不过是未及冠的黄口小儿,也敢狂言能中举?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第17章 文会(二)
朱文宣定睛一看,认出了来人,脸色即刻就沉了下来。
那人是县令之子,早几年中了举人,惯常踩低捧高。被他打压欺、辱过的人不胜其数,却碍于他的身份敢怒不敢言。
也是他们今日出门没看黄历,遇上了这么个败类。如今此事多半不能善了。
朱文宣深吸一口气,勉强自己露出个笑模样。他踏前一步,将樊奕挡在身后,拱手道:“见过举人老爷,举人老爷今日好兴致。”
那青年举人无视朱文宣,倒三角的眼睛直直看向他身后的樊奕,歪着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