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卿可有奏议?
她这么问了之后,裴定方等武将皆噤声,倒不是不敢说或者没有话讲,而是他们要说的已经在军议上和萧庆宁说尽,这次主要是听文臣发言,放到文臣这边,王延年和崔固安相视一眼,由崔固安进言道:陛下,关于选贤任能老臣倒有一言。
萧庆宁:讲。
崔固安:先帝在位时,有诸多不满议和之策的官员或外放离京,或辞官去职,当此时正直用人之际,可否将一些仍有出仕之心的官员拟旨召回?
崔固安这话没有任何问题,乍听之下也是谋国之言,但萧庆宁经过这段时间与他们打交道已经学会了听弦外之音,这些混迹朝堂数十载的公卿不会平白无故说一段话,他们的背后一定有利益考量,比如崔固言这番话萧庆宁略一思索便得出了答案。
当年主战派文臣辞官去职时可也是左王右崔担任丞相,那时候他们怎么就不做挽留?说到底就是一朝皇帝一朝臣罢了,现在萧庆宁上位,他们当然要调转风向,当年唱白脸是他们,现在唱红脸也是他们,如果萧庆起复那批主战派文臣,这批文臣便欠了他左王右崔一份人情!
萧庆宁便看破不说破,还卖他们一份好,答道:理当如此,此事两位公相与方大人去办。
又向裴定方道:裴元帅,若军中也有当年因议和之策愤然离军者,你也派人召回,只要有真本事,最少是原职任用。
裴定揖手道:臣领命。
萧庆宁看向户部尚书许世辅,许世辅道:臣亦有进言。
萧庆宁颔首道:许尚书请讲。
许世辅:臣所言关乎税收变动,我大宁开国以来征收的赋税皆是实物,南方以稻谷居多,北方以麦面为主,更有甚者上交的是山林木材、渔猎布匹,这些东西在实际运输中有诸多损耗不说,各地官员往往以次充好,或者以火耗归公等各项名目中饱私囊,臣在先帝时已有奏议,请准在地方以等量银钱统一收税,如此必能增加国库税收。
如果萧庆宁以前没管过内务库而是直接以长公主身份登基称帝,她是不可能理解许世辅这番话背后的深意,许世辅的想法是全国统一以银钱收税,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想要做到却是千难万难,这里边已不仅仅是涉及到复杂的计算问题,还直接关系到国情,单说一条,多少年交的都是粮米,忽然改成交钱,百姓能接受吗?他们会认为官府是在变相加税吗?
此外,银钱的成色怎么统一?各州郡富饶程度不同又如何计算?统一使用银钱几乎触及到所有府县以下官员的实际利益,就算朝廷出了法令,他们推诿搪塞或者干脆变相加税又怎么办?
当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这么做肯定能减少损耗,节省大量运输人力,杜绝地方官员侵占税收,不过现在萧庆宁是真不敢为了这笔钱在这个时候大动干戈,还是怕那句话闹大了,燎人不来自己家里后院走水,得不偿失。
于是,萧庆宁想了个折中的办法。
第117章 将相和
你看这样如何?
萧庆宁直视许世辅, 说道:先前朕让你和王崔两位公相挑人去淮州整治官场,你所说的税制改革便先从淮州个别府县尝试,摸索一套经验出来, 从府县开始到州郡,然后再到全国, 毕竟兹事体大, 燎人又随时可能南下,当此关头, 实在不敢冒然推行如此之大的税制变革。
作为从底层成长起来的户部尚书,许世辅什么人情世故、官场规则、政治考量他能不懂?萧庆宁一开口他便知是两全之法, 忍不住又要起身恭拜, 萧庆宁却伸手让他打住, 说道:具体如何施行你先写一份章程出来, 待朕与诸位大人看过之后再做决断,但朕把话放在前头,朕支持你施行税制变法, 此事若能办好你许大人便是大宁革新功臣,你尽管放手去做, 朕给你兜底。
许世辅难言激动, 拱手道:臣绝不负陛下厚望!
萧庆宁再看礼部尚书章丰饶,前面王延年、崔固安和许世辅都已有进言, 作为礼部尚书的章丰饶自然也有准备。
陛下, 除了派遣使团去西凉之外, 是否考虑另派一个使团前去燎国炎都?
这萧庆宁倒没想过, 问道:何意?
章丰饶道:一是礼节, 我大宁乃□□上邦, 便是宣战也要守住一个礼字;二嘛
他面露得意之色, 说道:燎人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名义上是统一了草原,用的却不过是杀伐手段,许多部落只是屈服于燎人yIn威,绝非诚心归服,且臣听闻,便是燎国王廷的六位极勒烈也并非一条心,四太子金骨阿隼那去岁来我朝觐见,说是要在炎都筹备另外一个礼部以便在燎国开办科举,还要在燎国推举汉制,好坏臣不评说,却知阿隼那此举实际是得两个人支持。
看看,能做到尚书级别的官员,不是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而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是宣和帝在位,他们绝不会谈论燎国,恭恭敬敬拿出议和姿态,现在换成了萧庆宁,他们对燎国朝廷的理解便都出来了,萧庆宁庆幸自己留住了左王右崔,且没有对这些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