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要知足。
就她这样的,能在“困难时期”熬下来,就很不错了。
*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转眼进了一九六二年。
到了夏收时节,乡里终于打下了粮食。
这是一个丰收年,一举解决了社员们的吃饭问题,家家户户也能吃上白面馒头了,虽然还掺着一大半杂粮,可与以往相比却是大为改善了。
困难时期终于过去了。
柳家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家里有菜园子,院里养了鸡鸭,还喂了两口猪,一副生机盎然的景象。
柳晓静个子长高了,人也胖了一点,气色也好多了。
娘见了十分欢喜。
说小禾终于有个大人样了,她可是十六岁的大闺女了。而她呢,也惊讶地发现自己的魅力值终于突破了零,变成了10个点。
这也就意味着,她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了?
到了七月初,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了。
这一年很特殊,全国上下刚刚熬过了饥荒。
国家也开始了经济层面的调整,一些大项目下马了,人员下放了,机构编制压缩了,就连大学也减少了招生。
相对来说,今年高考竞争十分激烈。
在这种背景下,柳晓静参加了当年高考。
一共考六门,连考三天。
下了考场,她感觉考得不错。
学校里,像她这样提前备考的同学有二十多个,大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考完了试,又回到班里继续学习。
临到报志愿时,吴老师找到她,给了她两张表。
在第一志愿那一栏,她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京城大学。
这是她后世就读的学校,相当于重返母校吧?虽然,在这个年代里,这所大学正处于洪流中心,远不是那么太平。可如果今年能入校的话,正好能避开那场运动。
可吴老师看着她的志愿表,皱了皱眉头。
“柳小禾同学,这所学校录取比例很低,去年全省考上的不到百人,第一志愿填报这个是不是太冒险了?”
柳晓静考虑了片刻,就做了修改。
她想,六七十年代,最好的去处就是参军入伍。
像她这样的,如果能考上军工院校也很不错啊。日后,在军工企业搞科研工作,就像进了保险箱一样。
可这类学校录取很严格,她唯一担心的就是她的身体素质。虽然,现在提升了不少,可比起那些久经锻炼的,还是差很多啊。
不过,吴老师却很赞同。
说理工类大学对“数学成绩”要求很高,这恰好是她的强项,可以试一试。于是,她就把第一志愿改成了京城理工大学。
*
放暑假前,高考成绩下来了。
柳小禾以总分561分名列榜首。
成绩一公布,就惊掉了众位师生的下巴。这可是个高二女生啊,要知道满分才600分,怕是在全省都排得上号吧?
吴老师也十分兴奋。
在恭喜她的同时,也有些惋惜,觉得自己太保守了,让小禾同学白白丢掉了京城大学。
可柳晓静却不觉得。
在未来的日子里,远离那场洪流才是正道。而从事军工研究工作,恰好能避开这一点。
说句心里话,她正求之不得呢。
*
第20章(3)检举信
有人欢喜,就有人忧。
正当柳家上下欢欣鼓舞,等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同年参加高考的崔景先却落了榜。
他连李玉敏都不如。
李玉敏好歹挂上了大专线,可他却连边都没摸着。
他一向是个骄傲的,哪料到考场上却失了水准?
他垂头丧气,尾巴再也翘不起来了。
李玉敏见了,想宽慰他。
就压下那股子兴奋,不停地给他鼓着劲儿,说“崔景先,你好好复习,再考一年……”
可崔景先却提不起劲来。
玉敏考上了,独独剩下他自个儿。这一分开,感情怕也会受到影响吧?
他回到家里,闷头大睡,谁也不肯搭理。
崔家上下,自然是灰心丧气。
最可气的是那个柳小禾,竟然考进了全省前五名。这本是他家儿媳妇,就这么给弄丢了?一想到当年退婚之事,就觉得窝囊。
那崔长河心里颇不平衡,就跟景先娘不停地嘀咕着。
景先娘听着,也不是个味儿。
就接了一嘴:“景先他爹,现在不是讲究个思想进步啥的嘛?那个柳满堂在旧社会不是当过兵,后来还在镇公所里干过吗?就他那样的,咋就混成了贫农?”
崔长河一听,心里一动。
自家儿子没考上,他家闺女凭啥就考上了?这不是还没发录取通知书吗?他就不信,那柳小禾能顺顺当当地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