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自己脸都要红起来了。
也不知景余先生如果存在于现实中,又是一副什么样的模样,如果,他真的存在就好了。
可惜姑娘的喜欢,并没有被两位妇人接受。
“就算出了报纸,我们也不会去买啊,就算再便宜,那么长的故事,肯定还是要花不少钱吧,还不如一二文点个茶水,听别人讲呢。”
“就是,还省了我们自己看的时间,反正我这人啊,一看字啊,特别是那些写的密密麻麻的字,就头晕脑胀的,什么报纸不报纸的,我是不看!”
姑娘傻眼了……
“这个……”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些什么。
两位妇人也没刁难年轻姑娘,只是说道,“这报纸什么,都是给那些大商人弄的,就是想让他们多赚钱,然后多交税,这些钱啊,税啊的,还不是从咱们手里拿的,你这个孩子还小,不懂这些弯弯绕绕。”
姑娘更不知该说些什么了,她比这两位只上过三年幼学的阿嬷多读了几年的书,自然知道朝廷开放民间办报,肯定没有这么简单。
先前只是想到了能够便宜的买自己喜欢的话本,也没去细想朝廷的用意。
但肯定不是阿嬷说的这样!
“我听别人说,朝廷有意推行白话文,并且想更高的普及教育和文化,说不准,民间办报,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姑娘努力试着揣摩其中用意。
但很显然,两位上了些年纪的妇人并不太关心,反而关注起了姑娘本身。
“多读了几年书的就是不一样,等我家闺女读完幼学,我也要送她继续去女校读书,瞧瞧,这见识……”
姑娘彻底红了脸,“哪有哪有?”
“就是,而且读了书出来,去找些活儿,还能拿更多的钱,像咱们这些,也就只能帮人干干粗活儿。”
“对对对……”
……
而这样的讨论,在京城随处可见,特别是有些对知言先生有关注的,更是知道丰来书肆也有办报的资格,纷纷讨论起知言先生的话本又会怎么弄?
是如同之前那般,依然每月一次的出售整本书,还是把之后的内容搬到报纸上,或者干脆两个一起。
然而他们都没有去猜测知言先生会在报纸上写新的故事!
毕竟知言先生的写书速度,已经远超其他作者,他们多以为知言是每天不间断的勤奋写作,才能有如今的速度,哪里还能想象这速度远远不是李祁的极限。
即使是李祁多了一个几万字小短篇的任务,也不过是忙碌了那么几天,之后一切如常。
只能说寻常话本作者的普遍速度,限制了人们的想象。
☆、风评被害
不久后, 丰来书肆的报纸终于第一版发售的时间终于定了下来, 就在李祁《寻仙》十二册发售几天后。
其上不仅有李祁的小短篇,还有其他几位丰来书肆话本作者的稿子,以及一些广告。
而这些广告除了外面找来的,还有丰来书肆自己放的,比如丰来书肆诚招话本大家,欢迎有志青年来丰来书肆, 以及方家班新排练的《梁丘传》话剧。
而丰来书肆的第一期《京都故事》, 也确实如同李祁三人之前预料的那般, 许多都是冲着知言先生的名号来的。
而且因为丰来书肆在京城众多公告栏上打过广告,有说知言先生会在《京都故事》上刊登新的话本。
暂且不提这个消息放出去时引起的轰动, 单单就说带动的销量, 就让不少同行红了眼。
知言先生的名号对于话本来说, 就是一个巅峰!
李祁还记得他几个月前,《寻仙》刚出的时候,还有不少人将他与远在苏杭的宁官道人做对比,甚至认为他会成为第二个宁官道人,可是事实上不过是一年不到的时间,这个比较就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除了李祁本身在不断的写作和发展外, 还因为那位宁官道人近两年都没有新作的缘故。
要知道,单单是这两年话本行业的发展,就超过了过去十年,特别是写话本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在《京都故事》发售的第一天,就出现了库存不足, 不断加印的现象,而其上面知言先生的新作,也在一天之内,被无数人所熟知。
《京都故事》每周一期,并且每期都有厚厚的三大张,仅仅只要十文钱!哪怕是普通家庭,都能随意负担起。
嗯,比李祁之前想的要贵了一半,他之前还以为五文钱应该就差不多了。
但主要也是因为内容也比李祁想的多,李祁自己不稀罕一个报纸位,甚至《京都故事》还要靠他的故事来拉客人,但是别人稀罕呀。
这是多好的一个机会呀,错过了这个机会,在等下一次,说不定就没这么合适了。
因此,丰来书肆的话本写手们,哪怕是一时并无合适文章的,也趁着丰来书肆准备的那段时间里,疯狂写作,就希望自己能赶上《京都故事》这第一班车。
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