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必把丧失办得体面。
韩太夫人的棺木回来了,县城中各家富贵人家都来吊丧。
梅香已经六十七岁了,她一路跟着回来,虽然坐车,也有些疲惫。好在她身子骨好,歇一歇就好了。
但其余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如明朗,只比梅香小了两岁,又是文人,这些年天南海北到处游宦,身心疲惫,这回归乡走的急,一回来就病了。
登哥儿强行要求父亲卧床,明朗不肯,他只能带着儿子孙子跪地恳求,“阿爹,阿nai才去,阿爹若是伤了身子骨,阿nai如何放心。阿爹,儿子没了阿nai,还请阿爹保重自己。”
明朗是长子,坚持要在老宅再守三天灵。
登哥儿没办法,去求姑妈。
梅香也去劝弟弟,“你别死犟着了,让孩子们担心。阿娘又不是那等一味讲规矩的人,你如今是家里的主心骨,若是连你也倒下了,外头人要说阿娘不体恤儿孙了。快去,再不去我打你了。”
明盛也劝兄长,“大哥不要死板,听姐姐的话。我也累的走不动了,你不去歇着,我怎么好意思去。”
六十一岁的明盛性子还是这么开朗,他看的透,老母亲都八十多了,欢欢喜喜的走,他们兄弟应该欢欢喜喜的送。若是为了给老母亲送葬把自己身子弄坏了,人家还要说老母亲命硬,临死还要折腾儿孙。
明朗虽然做了高官,但在姐姐面前,仍旧如旧时一样,一点架子没有。
姐姐这样说,他只得起身回房歇着。兄弟姐妹四个年级都大了,连带黄茂林等人也不年轻,千里奔波而回,都去了半条命。剩下的事情,交给儿孙们去办吧。
叶氏在家里又停了十几天,最后挑了个好日子好时辰,儿孙们一起把她送到坟山上,和韩敬平合葬。
夫妻二人的坟头非常大,比老祖宗的也不差了。而且,叶氏的墓碑上还有礼部规定的诰命铭文,这东西平常百姓也不许往墓碑上写的。
韩敬平去世那年,叶氏二十九岁,今年八十四岁,时隔五十五年,夫妻二人再次团聚。
兄弟姐妹四个在坟前痛哭了一场,算是把老母亲送上了山。
办完了叶氏的丧事,明朗兄弟二人准备住在村里老宅中,带着儿孙们守孝。
但老宅房屋小,如今兄弟二人子孙繁衍,几十个后人,如何能住得下。
最后,一家子商议后,兄弟二人带着长子长孙住在韩家岗,其余后人住到镇上去。不管住哪里,都需闭门守孝,不可违了规矩。
梅香回到了镇上的宅子中,兰香送走了老母亲,她也回老家去了。
梅香觉得自己老了,不想再外出,从此长住平安镇。慧哥儿和泰和听说后,都送了一个儿子回来,陪在老父母身边。
送回来的两个孙子都二十多岁,正是读书的年纪。堂兄弟二人各自带着妻儿和父母的嘱托,回来孝敬祖父母。
梅香本来不同意的,说耽误孩子们读书。
慧哥儿来信,二位舅父和表兄弟们都在,何愁读书之事。
黄茂林劝她,“孩子们不放心,咱们若是一个都不要,传出去了于他们名声有损。就算为了孩子们,留两个孙子在身边吧。这两个孙子把咱们送走了,也能得个孝顺的名声。登哥儿和夏至他们一窝子读书人都在,还怕没地方做学问。”
两个孙子来了之后,梅香给他们各自安排了院子。慧哥儿送回来的是三子,泰和送回来的是次子。家务事都交给了两个孙媳妇,外头人情礼节的事儿两个孙子打理,黄茂林和梅香只管每日悠闲度日。
叶氏过身,梅香哭了几场后就想开了。说不定过几年,我也能去和阿娘团聚了。
韩家子弟因为守孝,不大出门,梅香经常带着黄茂林回娘家。有时候还会在韩家岗住一晚上,亲自做饭给弟弟们吃。
两个孙子每日和镇上那一群侄孙们一起读书,日子倒也充实的很。
光Yin似箭,一眨眼,三年孝期就过了。
韩家子弟开始谋起复,兄弟二人联系各处旧人,先把儿孙们送了出去,该做官的继续做官,哪怕降级复出也行,该读书的,继续去读书,但各家都留了子嗣下来伺候祖父母。
送走了儿孙,兄弟二人仍旧滞留在韩家岗。
如他们这种辞官前身居高位的,谋起复不容易。原来的位置已经被人占了,自然不可能让你官复原职。
明朗本来已经歇了心思,他年纪大了,不想再去做官,不如就留在老家算了。六十五岁的人了,朝廷中比他年级还大的人真不多了。
但这世上的事儿,很多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无心做官了,皇帝反倒想起了他。这个忠厚的老臣,为他守了十几年的钱袋子,如今也该回来继续干活了。
一道圣旨,把兄弟二人都招走了。
梅香得知弟弟们要走了,又高兴又失落。高兴的是弟弟们起复,娘家子孙们包括她自己的儿孙们都能多得一分助力。失落的是她又要和弟弟们分别了。
临行前,梅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