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也不宜过多的涉及私人客套,便都不再多言。王道一将三王子一行迎进书院内,三个王子都还是很小的年龄,最大的两个看着也不过八、九岁,小的那个才五六岁的样子,他们由随从引着坐到座位上。
刘恭禄态度从容,坐定之后,开始官方式的寒暄:“皇帝陛下叫下官问候先生,问这书院建的可还满意?如令有所需,皇帝陛下会尽数满足。”
王道一也回以官方式的应答:“承蒙皇帝陛下厚爱,自书院落成至今,学生们都很方便。”
刘恭禄点点头,又道:“说起道一先生的学生们,下官听闻先生这些年来虽然授课学子数不胜数,却从未收过哪一个为弟子,这是为何?”
只开坛讲学,但从来不收弟子,这又是王道一讲学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对此,以前也有不少学生问过这个问题,现在刘恭禄又问,王道一的回答还是同以前一样:“在下已经有一个足以继承在下所有衣钵的徒弟了,所以不需要再收其他徒弟。”
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不能说出口的原因是,她不想再引起朝廷对她的忌惮了。如果她把那些几千几万个学生都收为弟子,凭着这些学生在中原士林的影响力,必成一股力量,忽必烈本就对她不是完全放心,她若再发展出这么大一个帮派来,那不是自寻死路吗?
所以,无论那些听讲的学生请求多少遍,她都绝不会将他们收为徒弟。
刘恭禄听她这么说,有些惊讶,问道:“道一先生如此年轻,竟就已经有关门弟子了?是谁?”
王道一指了指坐在自己和黄蓉身后的龙儿。
刘恭禄更惊讶,她万料不到王道一的徒弟会是个十岁的小女孩儿。
龙儿眼睛本来一直看着前方,默默听大人们讲话,见师父向刘恭禄指了指自己,便垂下眸子朝刘恭禄的方向很有礼貌的微微颔首一下,面上的神情仍是清清冷冷的。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儿身上竟然能有如此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这让刘恭禄不由多瞧了她几眼,心想这女孩儿长大了绝非池中之物。
开场白说的差不多了,王道一便问道:“不知今日三王子大驾前来,所谓何事?”
刘恭禄起身作揖道:“下官是奉皇帝陛下之命,来送三王子向先生求学。”
王道一和黄蓉都有些惊奇,才不满十岁的一群小孩子,来这里能求什么学,要知道,王道一讲学的内容,可是连成人学生都不一定能听得懂的。
王道一侧头和黄蓉交换了一下眼神,才试探道:“听闻最近皇帝陛下在谈吐蕃的事情?”
刘恭禄道:“是,正在谈。”
正在谈,表示还没有谈拢。王道一貌似有些明白了。
忽必烈为了将青藏高原那片土地收入囊中,真可谓煞费苦心。
虽然久在山中讲学,但外面的消息王道一她们还是听到一些,听说朝廷派往吐蕃的使团一波接一波,听说前不久忽必烈将自己的一个妹妹嫁给了吐蕃王子,大元和吐蕃正式和亲,现在,忽必烈又将自己的三个小儿子派出来,到她这个天下最有声望的先生这里来求学。
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三王子前来她这里也只是忽必烈政治布局中的某一步棋而已,和之前的那些举动一样,是做给天下人、吐蕃人看的。
明白了这一点,王道一稍稍放下心来,看来不是什么大事,此事只需要配合忽必烈就行了。
可是三个王子都到她书院来,那是要不小的排场,而且这么大点的孩子,万一在她这里不小心生病了,那也是她们担待不起的。
正当她思量措辞间,黄蓉忽然先替她说了出来:“三王子一同来小地求学,实在应感荣幸,只不过这书院过于偏狭,我们怕是会照护不周啊。”
刘恭禄听到黄蓉这话,想到来之前忽必烈曾对他说过,若道一先生能明白他的意思,那便行了,王子们只留一个也无妨,之所以把三王子全都派来,也只是为了造势。现在显然王道一她们已经晓得了忽必烈的意思。
于是刘恭禄又作揖道:“既然如此,三位王子中,不知哪位能得先生青眼?”
现下谁都知道如今忽必烈的皇后帖古lun没有子嗣,也就是说,忽必烈还没有嫡子,那么现在的这几位王子当然都是庶子。忽必烈和皇后都还年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日后定能生育出嫡子来。
这就意味着,眼前的这几位王子,很大程度上,都是永远不能够继承皇位的庶子了。这也是忽必烈能大手一挥就将自己这三个儿子送到这里来的原因,毕竟,庶子而已嘛。
于是对于王道一来说,这三个孩子她选择哪一个都无所谓,不分高下,至少对于忽必烈来说,都是一样的。王、黄二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王道一望望坐在对面的三个孩子,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问道:“请王子们告诉在下你们的名字,好吗?”
最大的那个孩子先起身上前一步,横手在胸,行了个礼,大声道:“我,朵尔只,父汗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