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前来,问道:“近日可有人来府上拜访?”
老苍头迟疑。
刘藻神色便沉了下来,道:“如实说。”
老苍头惧她威势,便不敢瞒,老老实实道:“有的,还有女眷上门。老夫人不好辞,也常见客。”
刘藻心生怒意,正要问一句怎么就不好辞了?但这几年下来,她城府已在,话未出口,便明白过来,多半是上回动怒,让人知晓了外祖母在她心中的分量。位卑之人,固不敢上门,位高之人反倒更重视此处人情。
他们奉上厚礼,而无请托之语,只做亲友往来,乃至女眷亲自上门,说是看望老人家。她纵是皇帝,也不好下诏责备。
外祖母不推辞,为的也是她。
她出生于掖庭,生长于宫外,长于庶民之手,外祖母恐她推辞公卿之请,被人说为不知礼数,从而揣测到她身上。
一日的松快顷刻间荡然无存。
刘藻摆了摆手,令他自去,自己骑上了马,只是面上,再无笑意。她在心中思索如何是好。一面想一面揽缰前行,至里门处,忽见有一队人迎面而来。
刘藻漫不经心地扯了扯缰绳,打算从旁出去,然而目光扫过正中的那家轺车,她的身子便僵住了。
这是谢相的车驾。
那边谢漪闻听声响,也看了过来。
二人正好四目相视。
第59章
刘藻已记不清上一回,她们目光对上是什么时候了。仿佛去岁甘泉宫中有一回。
总有些人,酷爱挑刺,也总有些人,不知旁人的难处,单凭着喜恶,便来评判对错。去岁她处置了梁氏一族,诛梁集及其子,孙与族人皆贬为庶人。太后则迁入长门静思己过。
诏令一下,过了还不到两月,便有一赵姓狂生,前来评判,称天子刻薄母亲,乃寡恩之人。这人还在朝中担了下大夫之职,当着朝臣,便上表讽谏了。
刘藻气恼之下,将他下狱,交与廷尉论处。之后又召了三公九卿,问此论调,朝中还有多少。
丞相有总揽大局之责。底下犯错,皇帝不追究便罢,倘或追究,丞相便得请一回罪。
她那时盛怒,一时忘了这一遭,责问臣下的语气甚是严厉。
谢相跪下了请罪。
她在她身前跪着,伏低了身。刘藻见不得她这般卑微,可她又忍不住想要细细地端详她,谢相伏在地上,不会发现她眼中的眷恋。
她便稍稍拖了数息,缓下了语气,令谢相起身。
可她实在太过想念,也真的难以割舍,眼中之情收得慢了,恰好与抬起头的谢相对视上。她立即状若无意的转开眼,望向其余大臣。
之后她便不敢看谢相的神色,怕她觉得烦恼,怕她将她的心意视作负担。
然而大臣们散去后,她又不住地回想她们对视的那短短瞬息,将谢相那片刻的目光回味了一遍又一遍。不过眨眼的刹那对视,经她一遍又一遍的回忆,长得仿佛是永恒。
时隔近一年,她们竟在这小小的里门间遇上了。
刘藻有些无措,谢漪也是意外,令车驾暂停,下车走了过来。刘藻抓着缰绳的手紧了紧,忙欲下马,身子方一抬起,她想起什么,又坐了回去。
谢漪至马前,行了一礼。
刘藻高坐马上,淡淡道:“丞相免礼。”
谢漪直起身来,望了眼她身后,问道:“陛下是自旧宅来?”
刘藻目视前方,道:“不错。”又见谢相也是外出方归,想到今日恰逢休沐,便不会是自衙署中来。她白日外出,是去饮宴,还是去访友?
她欲发问,想了想,还是忍住了,与谢漪道:“朕回宫去了,谢相也请自便。”
谢漪闻言,抬袖行礼,朝一旁让了让,好让陛下的马经过。
二人就此错开。
她没发问,疑问却生生地扎在了她心上。刘藻回到宫中,仍不住地想,谢相是去了何处?凭她所知,谢相在朝中并无格外要好的挚友,亲眷间也甚淡泊,她平日也不爱往坊市中闲逛,如此是为何在今日外出?
外祖母的话语不期然撞入脑海。
“丞相也是姻缘无靠。”
刘藻猛地停下脚步,一颗心顷刻间如被火烹。
胡敖见她忽然间停下了,忙上前等候吩咐。刘藻将目光落在他身上,忍住了心中的剧痛,状似随口问起:“长门宫处,端阳节礼送去了不曾?”
原来是为这事。胡敖恭谨回道:“一早便使人送去了。”
刘藻颔首道:“勿使那处衣食有缺,吩咐宫人尽心侍奉。”
胡敖应下了:“诺。”
刘藻复又前行,入宣室,换了衣衫,坐到长案后,翻起案牍。胡敖见此处无事应对,便令人取了自旧宅携来的生竹筒,好生烤熟,用作哺食。
生竹筒烤熟后,将鲜香扑鼻的黍米细细地拨到碟中,奉到刘藻身前。刘藻用下半筒,便令撤下了,依旧去看案牍,直至子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