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新游戏,是一种骆宸经常用在人际关系中的无聊技巧,他在潜意识层面这样形容它——一场关于不确定性的游戏。
如果想要和他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明智的做法,是在彼此之间积极寻求和构建某种稳定结构。
但如果,你只是想要他人在短时间内对自己产生强烈而虚幻的情感,还要让对方从中更快地清醒意识到自我幻灭,根本无法期待于你,那么你需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给予他们不确定性。
所谓的不确定性是指——对别人好的时候,要远超出他们想象的好;对别人坏的时候,也要远超出他们想象的坏。
以便让他们永远无法猜出你手中握有的牌,翻转给他们看的时候,究竟是极好,还是极坏。
这有什么意义?
没有这样Cao作过的人,可能多少会有些奇怪,既然骆宸经常把这种仿佛自杀式袭击的技巧用在人际关系中,为什么他的社交网络还没崩塌?
会这样做的人,在生活中一点也不少见,就比如那些容易喜怒无常的人,或者拿更极端一些的例子举例,那些长期家暴妻子的男性,通常都具备着这样的特质。
人们显然是很难对此种行为抱有好感的。但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这样的男性通常Cao纵着一个对他极具依赖性的妻子。当然也可以有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是这样的男性极度依存着他的妻子。
没关系,因为无论哪一种看法,结论都是一样的——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存在着高度依存性。
那么,这种特殊的依存性是怎么出现的呢?
对于骆宸这样的人来说,这种依存性是可以人为设计的。
怎么设计?不可能可以设计的吧,就连这个没有数据支持的依存性前提,实际上也具有不完全如此的偶然性。
没关系,那便不妨当设计依存性是一种射幸行为——那么,像骆宸这样的人,知道如何提高概率的方法。
具体到每个社交关系中,如何设计依存性是一种细致而微妙的技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为若是细说出来,很容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但可以做一个假设,以便更好理解,如果这个男性从不家暴妻子,而是选择一种更容易被社会接受的恶行,比如言语冷暴力、情感Cao控等,人们通常会怎么评价这件事?
人们多半只会看到一个对丈夫言听计从的妻子,并且认为是这个丈夫很有魅力的缘故。
骆宸一般采取的,就是后面这种方法,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可等一下,前面明明说到了要让对方从中更快地清醒意识到自我幻灭,一个已经对你幻灭的人,怎么还会继续依存你?
只需要创造新的可以让对方再次幻灭的东西就好了啊。
——这是一个可以无限循环的设计啊。
通过极好来新建,通过极坏来摧毁,再反复重建,反复摧毁……最具考验的也只不过是设计者创造幻觉的能力罢了。但在每一次不确定的循环过程中,被设计者都会越陷越深,依存性也会越来越强,直至设计者就算不再创造幻觉,对方也已经无法离开了。
所以为什么这个技巧即便有风险,还是经常被骆宸在社交关系中使用?因为创造幻觉的能力,需要在最Jing细的社交反馈中不断修正和训练,才能保持更高的命中率。
骆宸这样的人,便是时刻怀着这样的傲慢与才能,漫不经心地与人相处。
但这绝不是维持长期关系的好方法,因为拉开这场游戏的无声开幕词是:
我们并不是平等的,我在居高临下地Cao纵你的感情,并且深知你根本没有能力逃离我的Cao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