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三房一共五口人,其中三口人都因为唐记布庄不停接到的成衣订单忙活起来。
苏高平要联系商行武行,还要采买料子,唐熙和苏瑜负责裁剪布料,再将不同的部位交给不同的人缝合。
人一旦忙起来,有时候就会顾不太上别的事,苏忻趁着这机会,一点点地将自己的习惯、改变融入到苏家。
这段时间,苏忻在椿婶的帮助下将鱼皮花生、脆皮花生、酒鬼花生和五香瓜子的配方研究了出来。
配方交给唐董,由他带着人做好,再卖到各个茶楼、戏楼,他还想法子卖了不少进大酒楼、小饭馆。
县里经常出入这些地方的人很快就习惯了在吃饭前、喝酒时、吃茶时、看戏时来一碟新口味的花生瓜子。
天气越来越冷,零嘴的铺垫做得差不多,唐董觉得是时候开起唐记小食了,但他觉得只有瓜子花生不够,差一样足以压轴的、让唐记小食同别的铺子不一样的吃食,苏忻思索了一番,最后想到了字糖。
温度高了糖容易化,现在天气冷正是卖糖的好时节。
而且马上就要过年了,家家户户有条件的总会称几斤糖回去,给孩子甜甜嘴,有串门的亲戚朋友来时摆上几颗面上好看。
寻常的糖就是麦芽糖、红糖、砂糖这些,红糖和砂糖价格贵,做成一块一块的也不大好看,大家通常是拿麦芽糖、也就是饴糖块招待客人。
字糖如果做得好了,比颜色单一的饴糖块要好得多。
苏忻想的字糖是将加了色素的糖摆成字的形状嵌在普通颜色的糖中,让糖块的横切面看上去就像写了字一样。
原理很简单,但是要让字糖做出来好看,不同颜色的糖之间界限分明但不开裂,还是要费些功夫的。
同唐董商量了一番,确定唐记小食的开业压轴特色是字糖,字糖里的字用“春”字后,苏忻就开始了字糖的制作。
最开始,苏忻试着一层一层叠加还没有完全融化的糖条,将糖条之间可能存在的空气压实,等糖块彻底冷却后切断。
“春”字复杂,笔画又多,想要让糖中的字迹清晰,做出来的糖块就十分巨大、方正。
越是大块的糖,想要将其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就不容易,很容易切坏,横截面看着不完整。
后来,苏忻试着把糖条做得细一些,“春”字就会变得有些奇怪,他试了好几种,一直没有做出让他满意的字糖。
第052章 小食开业
字糖的制作陷入了瓶颈,苏忻左思右想,尝试了不同的办法,比如在糖块不同硬度的时候加工,但是始终没能在没有机械辅助的情况下,做出字迹清晰、还好切成块状的字糖。
直到某一天早上,在吃着椿婶做的花卷时,苏忻突然想到了一个手法——拉。
已经拼出了字形的糖条在没有彻底冷却之前,将糖条拉开,拉成更细长的条状,是不是就能既保证字糖的字迹清晰,又能更好切块。
前几天做糖的原材料没有浪费,加水融化了还能再次利用。
试验了几次,经过拉扯做出来的字糖总算符合了苏忻的要求。
成品字糖有大拇指那么粗,做成了介于圆柱形和正方形之间的一种形状,切块后每一块的厚度大概在一点五厘米,差不多半寸的样子。
这个厚度是苏忻目前能够做到的极限,再薄就不好切出平整的形状了。
为了防止糖块粘连,苏忻还特地做了一点糯米纸做包装,半透明的糯米纸将一块块字糖包好,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白色的盘子里,红色的字和浅金的糖透着十足的喜气。
字糖的做法不复杂,苏忻为了让别人不至于那么轻松就研究明白字糖是怎么做出来的,还在红色和金色的糖块中添加不同的口味来迷惑同行。
拉糖需要力气,也要手艺,没有人指导,不练上一段时间不好掌握力度。
但包糖用的糯米纸就简单多了,苏忻告诉唐董糯米纸的做法后,唐董找人做糯米纸,苏忻和椿婶一起上阵,手脚麻利地做出了第一批含有“春”字的字糖。
只有“春”字苏忻觉得单调了些,干脆把一年四季剩下三个季节“夏”、“秋”和“冬”也一起做出来凑了个整,调制了不同的颜色和口味,大家买字糖的时候多个选择,多买些回去。
有了足以撑场面的特色,唐记小食的铺子就在唐家爹姆以前卖糕点的铺子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了。
唐记糕饼的位置还不错,在崇安县一条人来人往较多的主干道上,之前被唐董随便租给了一家卖羊rou汤的人家。
崇安县这边的人不怎么爱吃羊rou,嫌膻味重,故而那家汤店的生意不大好,不过唐董给他们的租金低,铺子的位置好,他们还能挣到钱就一直租着。
到期了唐董要收回铺子,那家人不好说什么,一直卖到最后一天才把东西搬走,连一张板凳都没有留下。
卖过羊rou味道挺重的,唐董哪会稀罕他们的桌椅板凳,找人把屋里的东西全换了,木地板都撬掉铺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