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闹,睡意尽散。拿帕子拭去眼角浸出的生理泪珠。下了床,走到书架旁,抽了本兵法细细的研究。
虽是位女娇娥,只因爹爹怜惜她与苏尧的生母去世得太早,便不似寻常女儿家去苛求她习些女红针线。都是教习的都是男子学习的篇目。她打小便生得聪慧,不拘泥于礼节教条,生得是肆意洒脱。也是近几年忽地觉得自己需要有些淑女的模样,才刻意装作着温婉贤良的模样。
就如她所言:有何比不过男儿?娆儿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双路。男儿会的也会,不会的娆儿也会!
太平年间,十里坊间兴起了杂剧歌舞,无数的小说话本子也层出不穷。惯是歌颂些男欢女爱、雪月风花之流,到底难登大雅之堂。却有部《孤竹传》,传闻连禁城中的几位大官家中也存有复印本。讲的是一位少孤的年轻人一步步登上高堂庙宇,最终成为一介权臣的故事。有别于一贯弄酸卖浪的陈词滥调,这部小说是文风轻盈清爽,为世人争相传阅。
世人们都在谈论着《孤竹传》,虽是人情世故皆练达七分,但胜在文笔老练,情节新颖,弥补了这三分缺漏。
又有谁知这文不过是苏娆的一时兴起之作,如此风靡也是始料未及的。在苏家名下的书铺印发,各家书铺都争着要堂号以编印。每月晦日,苏娆都只带着锁秋和一个背着书囊的平头小奴子一起去。
三姑娘,大公子派了鹤梳来传信儿,说是王爷邀去府上一聚。锁秋掀了真珠(古代就如是称呼珍珠)帘子进来,搁置了端来的青盐,便按捺不住兴奋道。
苏娆原先脑袋里是昏昏沉沉的,随手翻了几页书,慵懒地靠着垫了软垫的靠背,听得锁秋的话。索性是坐直了身子,瞟了一眼窗外,转头拉住锁秋的手,问道:时令儿是好,可是踏春去?
正是。锁秋点点头,手上也未曾闲着,给苏娆递上了青盐和小素巾子。
往年此时啊,都是浅丫头邀着几个要好的姐妹出游觅春,昨年的踏春的光景我还记得,连子墨说的那句浑话儿我还记在脑子里呢。今儿个非同往日,怕是又多了几位yin诗作对的了。苏娆心情不错,便掩嘴笑开了,忙让锁秋去收拾。
难为那几个丫头,尤其是子墨,今年还说是她做东家,巴巴地望着,要辜负她的好意了。苏娆唤来外头打扫院子的丫头小子,捎了口信给各家。
锁秋,取了大夫人送我的碧玉搔头,珠玉钿儿宝石钗子的尽数丢在旁,大哥哥看了不喜,尧儿也又要恼我。不待吐出口中青盐,苏娆含混着说,又疾步向屋东头走去。锁秋怕着小姑nainai弄脏了衣服,放下手中活计,也跟了上去。
苏娆的衣服清一色都是素素淡淡的,不过是渺青上缀些藕粉,月白色上点些明艳的花。这些个清汤挂面如何穿得出去,便是叫人笑话,说是苏家的小姐穿得倒像是守丁忧的!苏娆懒散惯了,是个懒梳妆的主儿。寻了一溜排又找不到件称心如意的,便是恼了起来,将这白的灰的,粉的绿的,统统丢在地上。
姑娘莫要恼了,又拿老爷说事,大公子听去了又要罚你跪祠堂。锁秋搬出了苏敛,但这并未起什么作用。她无奈地笑笑,继续安慰道:老爷是到山上修道去了,姑娘你且候着。
去那山上?自大我大了,可曾回来瞧瞧他回来看儿女?
锁秋将喋喋不休的苏娆安顿在梳妆镜前。径直到东厢房的耳室,取了件明艳艳的桃花红衣裙。做工极考究,裙摆处缝制的桃花图案随着步子也一并摆动起来,栩栩如生。
诶,这我记得的,约莫是哪一年穿过的!配着二姨娘赠与我的雪柳。不过也就穿过几次,我原以为是被丢掉了,没想到锁秋你还瞒着我!苏娆接过衣裙笑骂道,锁秋只是不语,抿嘴笑着,替苏娆拾掇好装束。
不待苏娆多待几时,王爷府上的便早就赶着马车候在外头。一前一后两辆极大的马车。苏尧嚷着要和苏娆同乘,他这小子是不避嫌的。末了还是一向好脾气的苏倦沉色的神情才让苏尧作罢了念头。
马车驶向南静王汤沐邑(个人封地)的山庄,路途不甚远。
微博@也渡桥横